家谱展评大会
您现在位置: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 >> 家谱专家 >> 浏览文章

袁义达(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时间:2018/9/29 11:21:43   阅读:0

袁义达,1947年出生,浙江奉化人,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化专业。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参加或主持过多项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发现了中国人姓氏分布规律,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学科。现已发表40余篇论文和多部专著,包括《中华姓氏大辞典》等。

现为河南省家谱研究院“首席家谱专家”。

袁义达:家谱是一族一姓的历史真实的血脉延续记录

袁义达认为,家谱是一族一姓的历史真实的血脉延续记录。中国人家谱经历了传说和历史大约5000年,历经地王、大臣、地方望族到平民百姓修谱的阶段,与中国历史进程和时代主流思潮是保持一致的。中国家谱最大的特征就是血统延续和继承。在中国,每一部独立家谱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每一部家谱都能寻到的根源都是真实的。而今天我们说的通过各种姓氏文化寻根,包括家谱中开基祖以前记载的,对历史上每一种姓氏的共同老祖宗的追溯,应是一种文化寻根。

袁义达说,我们的先祖们把历史上各个姓氏的独立的真实记录“血统”地链接起来,形成了中国5000年不间断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5000年来一贯的血统观念和民族内聚力的基本要素,也正是由于血缘寻根的正统和真实性而保障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袁义达说,我作为长期从事于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积极参与者,从专业研究科学角度上已经证明了中国人姓氏资源的价值,姓氏是家谱的根本,也是根亲血脉的“胎记”,更是一种重要的国情资源。而家谱就是记录了每一个姓氏家庭的历史文献,自然中国人家谱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

袁义达理论研究:以前宋代修家谱只能“官修”

袁义达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家谱只能“官修”,也就是说,只有帝王将相、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普通人如果要修家谱,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属于“犯上”。宋代以后,民间言论开放,普通人才开始修家谱。因为中间多年文献断档,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祖上到底是谁,只能根据自己大概来自哪里,和哪个同姓官员的某一支重合,就直接跳过去了连接上了。

袁义达说,家谱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信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保留几千年的家族文化。这种信仰,也是对祖宗的敬畏,让人有根有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实际上,对于家谱,前面是真实的,后面也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家谱前面多少代,因为有文献记载,是有据可依的;最近数代,牵涉自己的叔伯、爷爷、曾祖等,也是真实的。唯一的断层就是在文献缺失的那些年代。

袁义达在姓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袁义达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所获得的全国性姓氏数据表明,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袁义达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姓氏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目前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它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许多问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信息